知识产权:企业走向海外

  商标注册,善用者可化之为击败对手的利器,不善用之者反被其伤。  前段时间,乐百氏饮料、丽珠医药、罗西尼钟表、黑妹牙膏等180多家内地驰名、知名商标被一家深圳公司在香港地区抢注的事件,在业界引发广泛的震惊。事实上,近几年国内知名品牌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的事件时有发生,据了解,目前中国内地已有15%的企业商标在海外遭抢注,中国超过80个商标在印度尼西亚被抢注,近百个商标在日本被抢注,近200个商标在澳大利亚被抢注。羽翼渐丰的中国企业目前亟待加强品牌保护意识、尽早在海外各国注册自己的商标。正所谓“兵马未出、粮草先行”,在一次次惨痛的教训面前,中国企业的眼光要放得更长远。

商标意识薄弱  品牌防范欠缺

  其实,越来越多的商标抢注事件的背后,暴露出的是国内企业的商标保护意识薄弱,品牌防范存在失误的软肋。记者从北京某商标事务所了解到,很多企业由于办理商标注册手续复杂,并且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,所以不愿到商品进口国去办理注册,还有企业觉得自己的商品知名度不强,不急于注册,更有企业根本没意识到商标注册的重要意义。

  目前,很多中国企业品牌管理仅仅停留在广告促销、国内市场品牌维护、用户关系管理等层次上,对品牌的海外生存环境缺少了解,缺乏应有的国际视野。正是由于国内企业没有商标保护意识,才使得一些知名品牌不断被其他公司或外商抢注,而我国企业辛辛苦苦建立起的市场份额也被蚕食。以上海“英雄”商标在日本被抢注为例,日本人先在日本抢注上海“英雄”金笔商标,然后要求中方支付“英雄”金笔在日本销售量5%的金额,“英雄”笔的日本代销商因为无利可图,只能停止代销。

  因此,对于中国企业来说,了解游戏规则、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、有的放矢地在目标区域展开商标注册保护行动,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,企业必须将其视为战略规划而不是短期战术安排。

企业未雨绸缪  防范措施先行

  当然,任何的事后补救总是没有事前预防来得经济,保护知识产权,根本还在于建立适合自身的防御体系。

  首先就是及早进行商标涉外注册。在国外注册商标可以逐一国家申请;同时,我国是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的成员国,也可根据《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》和《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有关议定书》,通过国家商标局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国际局提交国际注册申请,这样通过一个申请可以同时在71个马德里系统成员国申请注册。

  其次,要警惕那些有可能成为抢注企业商标的人或公司。警惕要求独家代理权的人,代理商为垄断在其本国市场的利益,可能会以自己的名义在其本国注册我国产品。企业参加展览会时,要警惕试图详细了解产品市场的人,如果没有明显的合作意向,那他成为商标抢注者的可能性就非常大。商场上的竞争对手,也需要格外留意,因为抢注商标可以成为打击对手的有效手段。如果一家企业预感到危机,把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的企业商标进行抢注,就能以最直接简单的方式阻止对方顺利进入市场——特别是在跨国企业竞争中,有些企业可能在初期来不及或者想不到在其他国家进行注册,西门子对海信的抢注就是例子。

  再次,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,对商标侵权行为要积极主动采取法律措施解决。企业要对外传递非常明确的信息,在每次被侵权时都积极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,那么商标侵权者也会考虑侵权成本,慎重考虑侵权行为的成功几率。

  最后,企业在管理和运作商标过程中,要把商标保护作为长期的工作来做。企业可自己或者委托有关机构对自己的商标进行监测保护,把商标保护当作事业的一部分,聘请专职律师或服务人员从技术上支持商标保护。

  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,只有做到事先预防,才不会在侵权事实发生后措手不及。

采取积极措施  利用法律救济

  一切皆有意外,当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时,一旦发现商标在国外被抢注,就要积极采取措施,利用法律手段尽力进行救济。

  首先,最有效的手段是用法律说话。企业要向抢注国证明自己是该商标的持有人,然后要证明该商标在国内有着相当的知名度,再借助《巴黎条约》中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条款寻求当地政府的保护。但是,通过法律手段,需要搜集证据、委托律师,这些将使企业付出高额的成本,而法律程序往往又持续很长时间,会使企业错失市场发展的大好机会。

  其次,就是商标谈判。抢注者的动机无外乎一个“利”字,如果企业可以与抢注者谈判,也许会得到一个兼顾市场和效益的两全之策。

  最后是更换商标。如果企业无法通过谈判拿回自己的商标,又无心力应对法律程序,就只有更换商标了。

 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,中国的企业要不可避免地走向世界,因此必须学会管理商标,否则经营成果可能被付之一炬。而从另一方面看来,善用商标者能不动一刀一枪,化小小商标为击败对手的利器。(来源:《国际商报》)

商标注册企业走向海外

出展服务